生活方式
07.10.2023 12:00

与他人分享:

分享

近四分之三的年轻人在互联网上遇到过不真实或可疑的信息或内容

第一季度,85名16-74岁的%人群每天多次使用互联网。其中超过一半的人在新闻网站或社交媒体上遇到不真实或可疑的内容,44 % 注意到互联网上的仇恨或侮辱性消息。
近四分之三的年轻人在互联网上遇到过不真实或可疑的信息或内容

超过一半的老年人每天多次使用互联网

今年第一季度,16-74岁人群中,有90人(2022年为89人)使用互联网,其中87人每天或几乎每天使用互联网(2022年为86人),85人每天多次使用互联网。后者在年轻人(即16-24岁人群)中最为常见(99人),在65-74岁人群中最少见(55人;2022年为51人)。8人从未使用过互联网(2022年为9人)。

在所有 16-34 岁人群中,最常用的上网方式是通过智能手机(87 %),在 65-74 岁年龄段中,这一数字为 56 %(2021 年为 49 %)。47 % 居民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35 % 通过台式机上网,18 % 通过平板电脑上网,还有相同数量的人通过其他设备上网,例如智能电视、智能音箱、游戏机或电子阅读器。 

94 个至少有一名居民的 % 家庭可以在家中访问互联网(2022 年:93 个 %)。

77% 的 % 居民使用互联网搜索商品或服务信息,69% 的居民阅读在线新闻、报纸或杂志,63% 的居民使用 Facebook、Snapchat、Instagram 和 TikTok 等在线社交媒体,61% 的居民使用电子银行服务。五分之一(20%)的居民发布或点赞有关社会或政治话题的观点。

57% 的 % 居民通过 Skype、Zoom 和 Viber 等应用程序拨打电话或视频通话,51% 的 % 居民在互联网上搜索健康信息。与 2021 年新冠疫情爆发时相比,这两个比例均有所下降。

超过一半的人看到了虚假或可疑的信息或内容

53名%居民(约826,820人)在新闻网站或社交媒体上看到不真实或可疑的信息或内容,例如文字、视频、图片。在年轻人中,有73名%居民遇到过此类信息或内容。

在发现虚假或可疑信息或内容的受访者中,有36人(约295,450人)进行了核实。其中,年轻人(50人)核实的人数最多,55-64岁人群(23人)核实的人数最少。

受访者通过多种方式(可多选)核实虚假信息或内容的真实性。其中大多数受访者(78 %)查看了数据来源或查找其他信息,例如在其他新闻网站或维基百科上。38 % 使用了其他线下数据来源或与他人讨论过信息(但不是通过互联网)。34 % 关注或参与了互联网上关于此类信息真实性的讨论。

其余 64 名 % 居民(约 531,370 人)在新闻网站或社交媒体上看到虚假或可疑信息或内容后,并未核实其真实性。原因多种多样(可多选)。其中近一半(71 名 % 居民)已经知道这些信息、内容或来源不可靠,16 名 % 居民不具备相关知识(例如,他们不知道如何核实信息,或者信息对他们来说要求太高),还有 21 名 % 居民由于其他原因未核实其真实性。

由于个人的政治或社会信仰,他们最常成为互联网上仇恨或侮辱性信息的目标

虚假信息和仇恨言论已成为网络内容和社交媒体的一部分。今年第一季度,44名%居民在互联网上注意到针对特定群体或个人的仇恨或侮辱性信息,例如在社交媒体、博客、视频、新闻网站(包括评论区)中。此类信息在25-34岁(57个%)和16-24岁(53个%)年龄段人群中比例最高,在65-74岁(26个%)年龄段人群中比例最低。

在遭遇上述仇恨信息的受访者中,大多数人表示,个人或群体因其政治或社会信仰而成为攻击目标(81 人,%)。近一半(45 人,%)的人认为,他们成为攻击目标是因为他们的性取向(LGBTIQ+),43 人,% 的人认为是因为他们的种族或民族出身,42 人,% 的人认为是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 


对这个主题的更多内容感兴趣吗?
无线互联网


其他人在读什么?

_框架('